法律就在你我的身邊-國貿進口常見法律糾紛

法律就在你我的身邊-國貿進口常見法律糾紛

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法律,從交通規則、網路購物(詐騙)、保險理賠,甚至是租(買)屋合約簽訂,人生中的大小事都跟法律息息相關。

(圖片來源: Sora Shimazaki on Pexels)

不懂法律,潛危機

你有聽說過嗎?二三十年前當時資訊不流通,沒有網路可以查詢各式各樣的資料,法律通常只有專業人士才懂,許多人在那個年代因為幫親朋好友做保證人擔保;

根據民法第739條規定:當主要的債務人無法還錢給債主時,這個債務便要由保證人負起全部還債的責任,許多做保證人的家庭因此受牽連,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

所以還覺得法律與自己無關嗎?

我認為多留意多懂一些法律是保障自己及家人的最好方法,遇到法律問題時,法官不會因為不懂法律而同情任何人,只能依法行事。

進口貿易不懂法規,容易誤觸法網

在整理國貿課程的內容時發現,進口交易最容易誤觸法律,排除惡意犯案不說,大部份人其實是因為不懂進口相關的法規。

司法院的裁判書查詢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中的裁判書查詢,輸入關鍵字等資料可以查詢個人或公司行號是否有司法案件的記錄(缺點是查詢結果包含全台同名同姓的人)。

1) 澳洲睫毛精華液(含列管藥品)

有一個案件因為被告是網路賣家,從澳洲批貨購買睫毛精華液(含Bimatoprost成分)及灰指甲修復軟甲膏(含Ketoconazole成分),

這兩項成分是衛福部列管的藥品,必須經衛福部查驗登記,核發給進口商藥品許可證,才可以將這兩項產品進口到台灣。

此案件的網路賣家沒有經過衛福部核准而擅自進口輸入,就觸犯藥事法第22條的禁藥規定,最後被罰拘役(可易科罰金);

2) 電子煙(含尼古丁)

另一案例則是藝人因為向國外購買含的尼古丁的電子煙,利用空運快遞方式進口到台灣,在機場海關檢驗後,也是因為違反藥事法的規定,處以易科罰金。

國外法律與台灣法律認定不同

國貿進口會容易誤觸法律,經常是不懂進口的產品是否合法,加上各國法律規定的不同,

例如:美國大麻合法,但台灣視為毒品,

進口產品前如何知道相關法規

如何在進口產品之前確認其法律規定,可以先將以下細節提供給報關行、海關或國貿局做預估稅則判斷,就可以知道進口產品會涉及哪些法律規定:

1)自用或商業用。

2)進口產品的常用稅則編號。

3)如果不知道稅則編號,可以蒐集進口產品的:目錄或照片及產品規格細節。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Ask ChatGPT
Set ChatGPT API key
Find your Secret API key in your ChatGPT User settings and paste it here to connect ChatGPT with your Tutor LMS websit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