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謬誤》│傳奇暢銷書《思考的藝術》

《讓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謬誤》│傳奇暢銷書《思考的藝術》

定錨效應的錯誤思考

你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情況?

到店裡準備買手機時,店員先向消費者介紹一款特別高價的旗艦手機,接著消費者的大腦就會自動把這個價格訂為比較基準。

結果中價位的手機此時在消費者的眼中,忽然就變得像年度促銷品一樣物美價廉,最後消費者心甘情願地買下 ─ 比原本預算更高的手機,這就是「定錨效應」的錯誤思考。

<<讓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謬誤>>一書由 Patrick Bernau & Winand von Petersdorff 編著,方秀芬 翻譯,

是一群就讀德國經濟學的教授及財務金融專欄的專家,集結多篇專欄文章而成,探討生活中從賺錢、投資或消費的思考謬誤。

思考謬誤

書中每個思考謬誤都有舉例說明,有些內容雖然是以德國的情況做分析,卻也與我們面對的狀態很相似,書中提到常見的例子與大家分享。

1) 互惠原則

就像現在的網路購物平台,經常需要會員註冊基本資料後,才能開始購物,又或是留下資料後,可以免費試用一個月之類的服務。

其實網路購物平台取得消費者的資訊後,可以分析消費者的喜好,進而推播消費者可能會喜歡的廣告到他面前,增加購買產品的機會。

2) 偏好當下

許多手機通訊業者會推出零元手機,或是手機折扣很高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回家,但前提是月租費必需是999元甚至是上千元,而且合約一簽就是24-30個月。

雖然當下消費者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手機,但是仔細算下來會發現月租費 x 合約期限的總金額,會比買手機省下來的錢還貴上許多。

3) 選擇的弔詭

選擇的弔詭書中提到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試吃會的實驗,在店家放了兩張不同數量果醬的桌子,A桌子放了24瓶不同口味的果醬,而B桌子只放了6種口味。

最後B桌子的銷售量遠遠超過A桌子,心理學家分析因為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卻沒人能夠分擔決策的重擔,

有時候選擇多,也是一種困擾。

4) 資訊偏差

這點真的很重要! 現在無論是買普通的生活用品,或是花大錢買家電或房子等產品,

我們會花上一整天或是好幾天反覆研究報告、蒐集所有的選擇、網路上的評比或是朋友的意見等資訊。

當某些資訊不重要或是資料量大到根本無法理性評估時,我們通常會再尋找更多的指示或新訊息,

收集大量資料,可能什麼也沒有得到

但是這麼大規模的資料卻無法層層過濾,到最後有可能什麼也沒有得到。

例子:

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調查,請學生們挑選海報回家懸掛,當作參與實驗的感謝禮。

心理學家請一半的學生仔細思考,在一份問卷上寫清楚喜歡和討厭每張海報的理由後,再從中挑選一張帶回家;

其他的學生則是直覺選擇一張喜歡的海報就把它帶回家。

幾個星期後,心理學家對學生們做了調查得出結論: 仔細思考後選擇海報的學生,經過幾週後再也不願意看到那張海報;

相反地,直覺選擇海報的學生們卻十分喜歡自己的選擇,也繼續掛著那張海報。

生活中的選擇決定,資訊偏差無所不在

心理學家發現這個現象,不僅在藝術領域,在面對選擇果醬、汽車,甚至是買房子上,都出現類似的效果。

(買房子這點或許很難同意作者的想法,因為金額龐大,消費者都會想多看多比較,以免買太貴價差驚人。)

你的經驗或是看法又是如何呢?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Ask ChatGPT
Set ChatGPT API key
Find your Secret API key in your ChatGPT User settings and paste it here to connect ChatGPT with your Tutor LMS websit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