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內容
定錨效應的錯誤思考
你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情況?
到店裡準備買手機時,店員先向消費者介紹一款特別高價的旗艦手機,接著消費者的大腦就會自動把這個價格訂為比較基準。
結果中價位的手機此時在消費者的眼中,忽然就變得像年度促銷品一樣物美價廉,最後消費者心甘情願地買下 ─ 比原本預算更高的手機,這就是「定錨效應」的錯誤思考。
<<讓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謬誤>>一書由 Patrick Bernau & Winand von Petersdorff 編著,方秀芬 翻譯,
是一群就讀德國經濟學的教授及財務金融專欄的專家,集結多篇專欄文章而成,探討生活中從賺錢、投資或消費的思考謬誤。
思考謬誤
書中每個思考謬誤都有舉例說明,有些內容雖然是以德國的情況做分析,卻也與我們面對的狀態很相似,書中提到常見的例子與大家分享。
1) 互惠原則
就像現在的網路購物平台,經常需要會員註冊基本資料後,才能開始購物,又或是留下資料後,可以免費試用一個月之類的服務。
其實網路購物平台取得消費者的資訊後,可以分析消費者的喜好,進而推播消費者可能會喜歡的廣告到他面前,增加購買產品的機會。
2) 偏好當下
許多手機通訊業者會推出零元手機,或是手機折扣很高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回家,但前提是月租費必需是999元甚至是上千元,而且合約一簽就是24-30個月。
雖然當下消費者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手機,但是仔細算下來會發現月租費 x 合約期限的總金額,會比買手機省下來的錢還貴上許多。
3) 選擇的弔詭
選擇的弔詭書中提到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試吃會的實驗,在店家放了兩張不同數量果醬的桌子,A桌子放了24瓶不同口味的果醬,而B桌子只放了6種口味。
最後B桌子的銷售量遠遠超過A桌子,心理學家分析因為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卻沒人能夠分擔決策的重擔,
有時候選擇多,也是一種困擾。
4) 資訊偏差
這點真的很重要! 現在無論是買普通的生活用品,或是花大錢買家電或房子等產品,
我們會花上一整天或是好幾天反覆研究報告、蒐集所有的選擇、網路上的評比或是朋友的意見等資訊。
當某些資訊不重要或是資料量大到根本無法理性評估時,我們通常會再尋找更多的指示或新訊息,
收集大量資料,可能什麼也沒有得到
但是這麼大規模的資料卻無法層層過濾,到最後有可能什麼也沒有得到。
例子:
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調查,請學生們挑選海報回家懸掛,當作參與實驗的感謝禮。
心理學家請一半的學生仔細思考,在一份問卷上寫清楚喜歡和討厭每張海報的理由後,再從中挑選一張帶回家;
其他的學生則是直覺選擇一張喜歡的海報就把它帶回家。
幾個星期後,心理學家對學生們做了調查得出結論: 仔細思考後選擇海報的學生,經過幾週後再也不願意看到那張海報;
相反地,直覺選擇海報的學生們卻十分喜歡自己的選擇,也繼續掛著那張海報。
生活中的選擇決定,資訊偏差無所不在
心理學家發現這個現象,不僅在藝術領域,在面對選擇果醬、汽車,甚至是買房子上,都出現類似的效果。
(買房子這點或許很難同意作者的想法,因為金額龐大,消費者都會想多看多比較,以免買太貴價差驚人。)
你的經驗或是看法又是如何呢?